?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管线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内各类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发生的泄漏、破裂、爆炸、火灾等事故的应急处置。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级负责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3.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加强管线的日常维护管理,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同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科学施救,减少损失: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学合理地实施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中心
成立管线事故应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设在[具体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责
1.指挥中心职责
-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
-组织应急演练。
-协调解决应急处置中的重大问题。
2.总指挥职责
-全面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决策和指挥。
-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事故情况。
-下达应急处置指令。
3.成员部门职责
-[部门1]:负责组织供水、排水等管线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
-[部门2]:负责组织燃气、热力等管线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做好现场安全警戒和应急疏散工作。
-[部门3]:负责组织电力、通信等管线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尽快恢复供电、通信。
-[部门4]:负责事故现场的医疗救护工作,及时救治受伤人员。
-[部门5]:负责事故现场的交通管制工作,保障救援车辆通行。
-[部门6]:负责事故原因调查和损失评估工作。
-[部门7]:负责信息发布和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事故情况。
三、预防与预警
(一)预防措施
1.各管线运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线的日常巡查、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对管线周边施工活动的监管,严格执行施工审批制度,防止施工破坏管线。
3.开展管线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预警机制
1.建立管线监测系统,对管线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2.各管线运营单位要制定预警标准,当发现管线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3.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应采取的措施等内容,通过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发布。
四、应急响应
(一)响应分级
根据管线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将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级别。
1.Ⅰ级响应: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Ⅱ级响应: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Ⅲ级响应: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Ⅳ级响应: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响应程序
1.事故报告
-管线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政府和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2.应急启动
-指挥中心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赶赴事故现场。
-根据事故级别,确定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人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
3.现场处置
-各应急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迅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
-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事故处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