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学校共同体视域下教师的德育避责行为及其防治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学校共同体视域下教师的德育避责行为及其防治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类型:教育科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张三(课题负责人),李四、王五、赵六(主要成员)
课题申报时间:2023年3月1日
预计完成时间:2025年12月31日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共同体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学校共同体是指在学校内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教育共同体。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存在德育避责行为,即在面对学生德育问题时,采取回避、推卸责任的态度,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损害了学校共同体的建设。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学校共同体视域下教师的德育避责行为及其防治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成因、表现、影响以及防治策略等。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德育避责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防治策略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教师德育避责行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发展趋势: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大量实证数据的分析,揭示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规律和特点,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揭示学校共同体视域下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影响;探讨有效的防治策略,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研究内容:包括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成因、表现、影响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成因:分析教师德育避责行为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如教师个人素质、学校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
(2)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表现:描述教师德育避责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回避、推卸责任等。
(3)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影响:探讨教师德育避责行为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如学生品德缺失、教师职业形象受损等。
(4)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防治策略: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如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路径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路径:本研究将遵循以下研究路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研究成果;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法,收集和分析大量实证数据,揭示教师德育避责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法,对比不同防治策略的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形式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形成一套关于学校共同体视域下教师德育避责行为及其防治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成果形式:本研究将形成以下几种形式的成果: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等。其中,研究报告将详细描述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结论;学术论文将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以提高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专著将系统总结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与人员分工
进度安排:本研究将按照以下进度安排进行:第一阶段(2023年3月-2023年6月),进行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二阶段(2023年7月-2024年6月),进行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大量实证数据;第三阶段(2024年7月-2025年6月),进行比较研究,对比不同防治策略的效果;第四阶段(2025年7月-2025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专著。
人员分工:张三(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研究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李四负责文献研究和报告撰写工作;王五负责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赵六负责比较研究和专著撰写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与设备需求
经费预算:本研究预计需要经费50万元,主要用于文献资料购买、实证数据收集、研究设备购置、报告撰写和论文发表等方面。
设备需求:本研究需要以下设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投影仪等。这些设备将用于文献资料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报告撰写和论文发表等工作。
九、参考文献(略)
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提供了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