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说说《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余映潮.docx
文件大小:40.81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3.88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良。文章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已被日寇侵占的家乡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这篇文章在主题上极具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情感的共鸣。从语言表达来看,其用词精准、情感浓烈,如泛滥一词,本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在这里形容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如潮水般不可遏制,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大量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情感张力。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倾诉与描绘相结合,既有对家乡景物的细腻描写,又有直抒胸臆的情感抒发,使文章层次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嗥鸣斑斓谰语等。

-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培养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意识。

-引导学生珍惜和平,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炽热情感,感受文章强烈的爱国情怀。

-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与语言的融合。

2.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技巧,如描写与抒情的结合。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中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增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对文章的分析。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章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展现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长城的雄伟、黄河的奔腾、草原的辽阔等,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3.引出课题《土地的誓言》,介绍作者端木蕻良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强占了东北三省,无数东北同胞被迫流亡关内。作者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写下了这篇文章,发出了对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出示生字词:嗥鸣(háomíng)、斑斓(bānlán)、谰语(lányǔ)、怪诞(guàidàn)、亘古(gèngǔ)、默契(mòqì)、田垄(tiánlǒng)、蚱蜢(zhàměng)、污秽(wūhuì)。

-请学生认读并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教师加以补充和纠正。

3.思考并回答问题:

-文章围绕土地写了哪些内容?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文章先描绘了家乡的美丽富饶以及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快乐生活,然后抒发了对家乡被日寇侵占的悲愤,最后发出了为保卫家乡而战斗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示例: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