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18,泰山版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docx
文件大小:42.13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7.37千字
文档摘要

2018,泰山版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泰山版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材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教材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等多个方面,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生将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有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而部分学生则可能接触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的编辑、排版和打印。

-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能够制作出内容丰富、形式美观的演示文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和基本设置。

-文字处理软件的文字编辑、排版技巧。

-演示文稿的页面设计、内容组织和动画效果设置。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文字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任务驱动法: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4课时)

1.第1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范围和发展历程,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信息技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应用实例,如智能手机、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授: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和应用等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烽火传递信息到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

-课堂练习: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深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收集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2.第2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信息技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有哪些特点。

-新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天气预报、新闻报道、图书资料等,讲解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让学生分析这些例子中的信息分别体现了哪些特征,加深对信息特征的理解。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信息实例,让学生判断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