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0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pdf
文件大小:2.94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8.79千字
文档摘要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中的生物》

单元教学规划+《同环境中的植物》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

人教鄂教版单元(或主题)名称环境中的生物

版本

本单元主题为《环境中的生物》,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环境中的生物

单元

种类及其特征,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主题

养和环保意识。

核心概念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生

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另IJ:生物具有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特征,而非生物

则具备这些特征。

学习内容

识别环境中的常见生物,如柩物(树木、花草)和动物(昆虫、鸟类、小

型哺乳动物等),并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

课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动物

要求为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描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学生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类比等方法,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同特

点,描述生物的特征。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发现,如实陈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

究过程与结论。

教材本单元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生物识别、生物特征描述、生物与环境

分析关系理解等多个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深入探究生

物世界的奥秘。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比较

小狗与玩具狗、鲜花与人造花等,旨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与非生物的

区别,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

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校园生物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

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环境充满探索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初步描述事物的特征。然而,由于年龄

学情较小,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生物与环境关

分析系的深入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

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分析等方法,逐步深入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识别环境中的常见生物,并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

存、相互影响的。

科学思维

学生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类比等方法,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同

特点,描述生物的特征。

学生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单元

科学探究

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资料,理

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机制。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进行观察,能够简单记录生物

的生活习性。

科学态度

学生对环境中的生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愿意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能够意识到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

物的意识。

活动一:生物与非生物的识别与比较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初步理解生物

的特征。

活动过程:

1.教师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