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小麦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口
习题/试卷讲评课口学科实践活动课口其他口
1.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小麦》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材以小麦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为研究对象,精心编排了一系列观察、探究活动。通过对小麦植株的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麦的根、茎、叶、穗等各部分的形态特征。这节课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认识植物世界的大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还为后续学习其他植物知识以及理解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观察思考中,开启科学探索之旅,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观察力,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科学启蒙需求。
2.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小麦有一定的模糊认识,比如知道馒头、面条是由小麦加工而成,但对于小麦本身的形态特征等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留意到事物的一些明显特征,也有过简单的动手操作体验。然而,他们的观察往往不够细致全面,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动手操作时的精细度和协调性有待提高,在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方面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更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丰富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小麦的认识中来。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通过观察认识农作物小麦,并能简单描述小麦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小麦的外在特征。
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小麦和身边常见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小麦和身边常见植物的信息。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认识小麦的主要特征。
难点:学会运用记录单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小麦信息。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表现程度
自评
互评
师评
☆☆☆
☆☆
☆
小麦的形态特征
能利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小麦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
基本能
不能
能够准确记录、描述小麦的形态特征。
能
基本能
不能
掌握观察小麦的基本方法
知道可以用眼看、手摸、鼻闻、放大镜等方法观察小麦的特征。
能
基本能
不能
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出示图片)
提问:这些面食是用什么做的?这些美食都是用小麦做的。
提问:你们见过小麦吗?它长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1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猜测面食的原料小麦是什么样子,引发学生认识小麦的观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探究与结论
教师活动2
一、看一看,小麦有几部分?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一)出示图片
学生活动2
学生讨论交流
指出小麦的结构的各部分
禾苗
禾苗
禾苗和未成熟的小麦
(二)出示图片
叶
叶根
麦芒
麦穗
介绍小麦的结构和青麦粒
(三)出示图片
成熟的小麦
(四)小麦的一生播放视频
二、观察小麦
(一)闻一闻
站在小麦地里,我们用鼻子闻一闻,可以闻到麦田中小麦的清香,这种清香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小麦地和玉米、苜蓿地等其他庄稼。
(二)摸一摸
1、为什么麦芒摸着会扎手
麦芒摸着会扎手的主要原因是其表面覆盖着坚硬的毛刺。
这些毛刺能够有效防止小鸟的啄食和虫子的啃食,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
2、用放大镜观察麦芒
麦芒上倒刺能够有效防止小鸟的啄食和虫子的啃食,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
3、放大镜的使用
将放大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物体不动,移动放大镜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注意不要对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三)尝一尝
我将青麦粒放入嘴中,嚼一嚼,可以尝到清甜的味道,还有淡淡的清香。
三、小贴士
我们的眼耳口鼻手帮助我们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拿出小麦进行观察
画出小麦
视觉让我们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听觉让我们听到声音,
嗅觉让我们闻到气味,
味觉让我们品尝食物的味道,
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温度和质地。通
过这些感官,我们能够更好地与环境互动,做出相应的反应。
四、画一画我们观察到的小麦
1、小麦观察记录出示图片
2、按照一定的顺序边观察边绘画
先画麦秆,接着画叶子,再画麦穗,最后画麦芒
五、说一说,小麦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