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大变身(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图形大变身(一)》单元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一学段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图形大变身(一)》本单元内容旨在通过自主探索和分工合作方法,让学生通过描画、印制等方式把手中的立体图形变成不一样的平面图形,从而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本课通过实际操作手工教具来感受几何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与表征能力。活动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操作,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呈现自己的想法,感悟几何的魅力。
(三)学生认知情况
一年级下册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图形的识别和基础操作有一定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初步理解图形的分割与重组,但空间想象能力尚在发展中,需通过反复操作和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化对图形变换规律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学会用立体图形描画或印制平面图形,并设计成好看的图案。
2.能判断印制后的图案是什么立体图形制作而成。
3.能发现图案中的规律,并用规律设计图案。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认识“面在体上”,为后续平面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难点
1.实际应用各种图形,设计出完整的有规律的图案。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的认识教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
活动一:学会描绘立体图形某一面的图案。
任务一:做一做活动二:从不同角度描绘平面图案。问题:描绘立体图形不同面的图案。
任务一:做一做
活动二:从不同角度描绘平面图案。
活动三:学生利用立体图形设计好看的图案。
活动一:寻找立体图形对应的印制图案。
任务二:找一找活动二:说出立体图形不同面的特征。问题:判断立体图形能印制出什么图案。
任务二:找一找
活动二:说出立体图形不同面的特征。
活动三:通过两个印制图案,反推出被印制的立体图形是哪一个。
图形大变身(活动一:根据影子的变化,说出变化过程可能发生的故事。活动二:利用身边物品,模拟故事中的影子变
图形大变身(
活动一:根据影子的变化,说出变化过程可能发生的故事。
活动二:利用身边物品,模拟故事中的影子变化。
任务三:影子剧场
活动三:发现影子大小的规律。
活动一:发现图案“重复”的规律
任务四:综合实践,设计教室装饰图
任务四:综合实践,设计教室装饰图
活动二:利用“重复”规律设计装饰图。
活动三:评价学生的设计图。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通过图形这一直观且生动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教材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图形的奥秘。通过层次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掌握图形变换的规律和方法。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不同的图形组合成新的物体形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口课程标准?教材章节□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口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口统计与概率口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2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的变化与规律
图形大变身(一)
做一做
1
找一找
1
影子剧场
1
综合实践设计教室装饰图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口演绎?模型?分析
□符号化?归纳
口方程?综合
?分类口类比□函数?比较
□集合?转化口统计口假设
?对应
口数形结合
□其他
口极限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2.1《做一做》
目标:
通过动手
实践,学会将
立体图形身上
的平面图形转
移到纸上的方
法。
任务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感受图形变化的美感→
任务二:描一描,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