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为主题,编排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2篇课文。这2篇课文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海上日出》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展示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海上日出
2
1.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会写24个词语。
2.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体会是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
2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1
1.能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交流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习作例文
1
1.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2.习作时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习作
2
习作例文
1.阅读两篇习作例文,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阅读两篇习作例文,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板块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谁来说说?
生:我们学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课文。
师: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海上日出》主要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出了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游双龙洞的见闻和感受。
师:你们很熟悉课文内容,非常好!那这两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它们都是写景的。
生:在写景的时候,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呀,按一定的顺序写是写景文章的最大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篇习作例文,进一步掌握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师板书课题)
师:在课前预习中,你们了解了颐和园和天山的哪些资料呢?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生交流)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都非常好,对所写对象有充分的了解,能让我们阅读起来更顺畅。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整理的资料,谁想来读一读?
颐和园
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千米),水面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天山
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天山。
(指名读)
师:读得很流利,那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两处景色的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板块二学习例文,体会写法
1.学习《颐和园》。
师:现在,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光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颐和园》这篇习作例文,思考: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颐和园,应该是什么词语?(生自读课文)
师:课文都读完了吧,谁来说一说?
生:美丽。
师:你是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
生:我是从第1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句话中找到的。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从最后一个自然段“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这句话中,也知道了颐和园的特点是美丽。
师:这两个句子都说颐和园很美丽,说明它们是中心句。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一句在结尾,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生: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说得很好,那颐和园具体美在哪里呢?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我们再次读习作例文的第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中导学单活动一中的问题。
活动一:阅读《颐和园》,完成下列练习。
1.理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填写游览路线图。
大门 长廊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昆明湖
2.在观察不同的景点时,作者的视角也在发生变化。如,“登上万寿山……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一句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万寿山上,观察顺序是(A)
A.从上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