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种群和群落
目录
TOC\o1-1\p\h\z\u01种群1
02群落9
01种群
1.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高山草甸草原上2公顷范围内的喜马拉雅旱獭的种群密度时,初次捕获并标记54只,第二次捕获48只,其中有标记的18只。假设该段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数量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通过监测发现初次标记的该种旱獭在重捕前有3只被天敌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为68只/公顷
B.若该种旱獭被捕过一次后变得更加警惕不易再被捕捉,将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小
C.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的个体与未被标记的个体被捕捉的机会应相当
D.根据题干中的数据估算该种旱獭的种群密度为72只/公顷
【答案】B
【详解】A、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4×48÷18=144只,所以种群密度为144÷2=72只/公顷,若通过监测发现初次标记的该种旱獭在重捕前有3只被天敌捕食,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为(54-3)×48÷18=136只,种群密度为136÷2=68只/公顷,A、D正确;
B、若该种旱獭被捕过一次后变得更加警惕不易再被捕捉,则第二次捕获中标记的数比实际的小,将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
C、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的个体与未被标记的个体被捕捉的机会应相当,C正确;故选B。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或防治有害生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比于曲线图,数学公式能更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B.种群数量一旦超过K值,其出生率立刻小于死亡率
C.只要空间足够、食物资源丰富,种群即会出现“J”形增长
D.可通过减少获取食物机会的方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防治害虫
【答案】D
【详解】A、相比于数学公式,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A错误;
B、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其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错误;
C、种群数量的增长受食物、空间、气候、天敌及种内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
D、对害虫的防治时需控制害虫的数量,降低环境容纳量,因此可通过减少获取食物机会的方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防治害虫,D正确。故选D。
3.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生物种群在一年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月和3月月底数量/月初数量相同,但是种群的数量不同
B.月底数量/月初数量维持在a时,该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是温度,也可能是食物资源
D.该生物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这与资源和空间有限等因素有关
【答案】D
【详解】A、1月和3月月底数量/月初数量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1月和3月月底数量/月初数量相同,但是种群数量不同,3月份数量小于一月份,A正确;
B、月底数量/月初数量维持在a时,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倍数不变化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所以可能是温度,也可能是食物资源,C正确;
D、该生物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数量变化不属于“S”形增长,D错误。故选D。
4.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样液
B.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C.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
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
【答案】A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有2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详解】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A正确;
B、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B错误;
C、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2个计数室计数,再取平均值,C错误;
D、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酚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1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