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46.29 K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1.79万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古诗文默写。

读古诗文,就是读人生际遇。从“①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读出了人生的困境;从“②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读出了人生的彷徨;从“③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中,读出了人生的豁达;从“④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中读出了人生的奉献;从“⑤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读出了人生的理想与抱负。

【答案】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⑤.人有悲欢离合⑥.月有阴晴圆缺⑦.春蚕到死丝方尽⑧.蜡炬成灰泪始干⑨.先天下之忧而忧⑩.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渡、蚕、炬”等字词容易写错。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huán______蓦地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

(3)“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

A.断绝 B.穷尽;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的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4)第三段从______和______的感官角度,展现了峡谷的险峻。

(5)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万丈绝壁”相同的一项是()

A.山低风冷 B.涓涓细流 C.照亮内心 D.青山绿水

【答案】(1)①.桓②.mò

(2)①.气灌②.气贯(3)D

(4)①.视觉②.听觉(5)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盘桓:pánhuán,意思是徘徊、逗留

蓦地:mò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易错字。

气灌——气贯,形容气势壮盛。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万丈绝壁:比喻十分不利的处境。“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在这里,“绝”字强调了山崖的险峻程度,达到了无法逾越、无法攀登的极限状态,同时也意味着道路的彻底阻断,没有可以通行的地方。它不仅是一种客观描述,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因此,将“绝”解释为“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是符合其语境和内涵的。

故选D。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这里通过“亮亮而来”和“深远似涓涓细流”的描绘,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怒江从远处看似明亮而平静,但实际上却深不可测,这种视觉上的反差增强了峡谷的险峻感。同时,“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也通过主人公的视觉感受,进一步突出了峡谷的深邃和令人心悸的险峻。“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这里通过“隐隐喧声”的描绘,展现了怒江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听觉形象。这种声音不仅令人感受到怒江的汹涌澎湃,也进一步烘托了峡谷的险峻氛围。同时,“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也通过声音的回荡和反射,增强了峡谷的深邃感和回音效果,进一步突出了峡谷的险峻。故本段文字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角度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峡谷的险峻和令人心悸的氛围。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短语结构类型。

“万丈绝壁”是偏正短语,“万丈”修饰“绝壁”。

A.并列短语,“山低”和“风冷”是并列的;

B.偏正短语,“涓涓”修饰“细流”;

C.动宾短语,“内心”是“照亮”的宾语;

D.并列短语,“青山”和“绿水”是并列的;

故选B。

3.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主题为“走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