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单元以“历史的现场”为主题,选文包括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和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或彰显历史、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或呈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从中可以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拓精神,他们的观点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
《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叙事艺术精湛,并在叙事中融入大段议论,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苏武传》是“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中的名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精于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寓论断于叙事,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爱国者形象。
《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铺陈历史,气势充沛,形成对比和反差,评述秦的过失,揭示其顷刻覆亡的原因,为西汉统治者决策提供依据。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论说后唐错谬,指出其迅速败灭的根由,供北宋当朝者戒鉴。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史传类作品的情节脉络,绘制思维导图,了解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认识其精神品质。
2.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结合补充资料,探究史传作品的叙事艺术和史论作品的评说方法。
3.借助资料,回到历史现场,理解作者对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及历史人物的情感倾向,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证过程。
4.学习和借鉴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及方法,结合跨学科知识,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鉴古观今。
5.理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拓精神,领会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单元情境创设】
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历史的现场,兴亡谁定?本单元课文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持节十九年不肯投降的苏武,在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大放异彩。一举统一六国的强秦二世而亡,五代十国中的后唐盛极而衰,引发了生于太平时期的贾谊与欧阳修的思考。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就让我们回到到历史现场,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去窥视历史的走向,去思索人类的命运,去叩问盛衰的规律…
【单元设计构想】
分四个课段,9课时
第一课段:通读导语明重点,夯实基础通文意(4课时)
第二课段:忠心耿耿昭日月,赤心拳拳映乾坤(2课时)
第三课段:千古兴亡多少事,盛衰成败自有因(2课时)
第四课段:以史为鉴能致远,借古开今可登高(1课时)
【课时任务设计】
第一课段:通读导语明重点,夯实基础通文意
第一课时:了解单元学习任务,把握文章主题(1课时)
任务一:了解单元学习任务。阅读单元导语及课后提示,分组合作讨论,列出本单元的学习要完成的任务。
任务二:辨析体例。快速浏览本单元的作品,根据注释,完成表格内容。
篇目
出处
作者
体例
特点
《屈原列传》
《史记》
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的记叙各个时代史实
《苏武传》
《汉书》
班固
纪传体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为人物立传的史书
《过秦论》
《新书》
贾谊
论
是论断事理的一种文体。它包括论政、论史等。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序
提纲挈领地介绍该书内容或著书作文的缘由,相当于现在的“前言”或者“编者按语”。
任务三:把握主旨。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后的学习提示,借助辅助资料,完成任务。
篇目
人物或历史
情怀或主旨
《屈原列传》
屈原
家国情怀、爱国之情
《苏武传》
苏武
不屈服、忠诚担当精神
《过秦论》
秦王朝灭亡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
后唐庄宗灭国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第二、三、四课时:疏通文章内容,掌握文言重点知识
任务一:疏通文意
活动1:
①朗读课文,将生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中;
②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通读《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勾画、标注、梳理重要字词,整理文言句式、文言重要词语卡片。
③每篇课文后面仿照示例出2个检测题目。
第二课段:忠心耿耿昭日月??赤心拳拳映乾坤(2课时)
任务一:寻找史实,梳理人物经历、感知人物品质
活动1:梳理人物事迹,感知人物的光辉品质。
(前置预习任务)通读《屈原列传》和《苏武传》,找出文章中涉及的史实,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