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ocx
文件大小:48.29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6.8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1

PAGE

PAGE100

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化学实践的兴趣;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学、好动”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中获得正确认知,这样的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而且能整合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未知问题,掌握新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化学探究性教学不但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新的化学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探究意识;主动参与;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中介绍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于初中化学的教学只有一年,而且面临着毕业会考,如果科学探究的方法运用不当,则无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也无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正确的运用科学探究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恰当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化学实践的兴趣;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学、好动”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中获得正确认知,这样的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

我们研究的对象几乎是两本教材的所有内容,研究科学探究在每个内容中的最佳运用方法,为以后我们的教学提供最佳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三、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我国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热衷于各种所谓新理论、新观点、新模式的宣扬,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而不顾其是否具有现实施行条件。二是夸大其单一模式的实效和适应范围,忽视模式本身的局限和不足,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惟模式论。三是从“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1”,走向“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追求学生应试能力为重点的“高效”,到过于追求课堂生命存在样态的“生态”“绿色”“和谐”等。在前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完全将所有内容研究透彻,特别在元素化合物部分教学研究深度还不够,所以我们还需继续研究。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

1[德]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第38页。

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

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化学实验是一项既动脑又动手的技能性学科活动,它能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讨论法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