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周亚夫军细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已.而.之细柳军?(2)居.无何?(3)介胄之士.?(4)曩.者霸上、棘门军?不久经过将士先前二一被披穿着式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
动词,指扶轼二一3.词类活用。(1)介.胄.之士不拜?(2)军.细柳?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二一4.古今异义。(1)请.以军礼见古义:?今义:?(2)使人称谢.古义:?今义:?请求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与“称”连用,向人致意,表示问候感谢二一5.一词多义。军:军.霸上?上自劳军.?军.中不得驱驰?驻军、驻扎军队军营二一二、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洛阳期中]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一【乙】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
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
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①皆在渠②
处,未知何日到此。见③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
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④相
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谓水到
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摘选自苏轼《与章子厚参政书二首》,有删改)【注释】①贱累:谦称自己的家眷。②渠:第三人称代词,
他。③见:同“现”,现在。④廪:粮食。二一2.把【甲】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答案: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二一3.【甲】文是如何写出月色之美的?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喻成积水,把竹柏
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清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二一4.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概括苏轼
的形象。答案:苏轼是一个自得其乐、旷达乐观的人。在贬官境遇
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张怀民于月夜悠闲漫步,沉醉于
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因为不擅积蓄,担心家人的到
来会加重贫困处境,但面对这样的境况,他依然能够自我
开解、坦然面对,显出一份豁达。二一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二一【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
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
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
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⑤魄。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
千丈,浑洪赑⑦怒,鼓⑧若山腾,浚波⑨颓叠,迄⑩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节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有删改)二一【注释】①经始:开始。禹凿:传说龙门是大禹所凿出。②
广:宽阔、广大。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悸:恐
惧。⑥寻: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寻。⑦赑(bì):赑屃(xì),传
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像龟。⑧鼓:振动,摇动。⑨浚波:大
的波浪。⑩迄:至、到。?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
《慎子》。二一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