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北师大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阿长与《山海经》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比较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学生将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内涵,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②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对比《阿长与《山海经》》与原著《山海经》的内容,提炼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
①深入挖掘阿长这一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本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纸质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用书《阿长与《山海经》》原著。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班级微信群。
-信息化资源:与《阿长与《山海经》》相关的电子文档、图片资料、音频资料。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片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与《山海经》相关的神话故事或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3.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阿长与《山海经》》,提出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阅读文本: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教师巡视指导。
2.分析人物形象:讲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用时5分钟。
3.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比《阿长与《山海经》》与原著《山海经》的内容,提炼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用时10分钟。
4.主题讨论: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点,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发放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课堂讨论: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答案。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阿长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阿长与《山海经》》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2分钟)
1.布置课后阅读《山海经》原著,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2.收集与《山海经》相关的文化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教学环节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注重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认识到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掌握了《阿长与《山海经》》与原著《山海经》之间的异同,能够提炼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力提升:
-学生在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过程中,提升了文本解读能力,学会了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文化自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生在角色扮演等活动中,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情感共鸣。
4.学习习惯:
-学生在完成课后阅读《山海经》原著和收集相关文化资料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