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新版)粤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新版)粤教版”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增强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形成对地球家园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可能已经对太阳、月亮等天体有一定的认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昼夜更替现象,但可能缺乏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这些运动规律所产生地理现象的系统性认识。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自然现象和宇宙奥秘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空间想象能力仍需培养。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偏好通过故事和图像来理解复杂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难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实际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此外,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地球运动轨迹和地理现象的理解。学生可能还需要克服对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的适应问题,以及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挑战。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球仪、教学模型
-课程平台:地理教学软件、在线地理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地理现象图片库、地理知识视频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实地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话题——“地球的运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这些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那么,地球究竟是如何运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二、新课导入
1.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说出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形状、自转、公转等。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三、探究地球自转
1.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学生)昼夜更替、时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
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结合实例说明。
3.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影响我们的作息时间、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
四、探究地球公转
1.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学生)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
2.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结合实例说明。
3.小组讨论:地球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影响我们的穿衣习惯、农业生产、旅游出行等。
五、实践应用
1.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判断以下地理现象:
-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为何比北方地区气温高?
-夏至时,我国为何会出现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的现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2.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家乡的昼夜变化,思考地球运动与家乡气候的关系。
3.收集地球运动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动画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球运动的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
3.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奥秘》: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四季与五带》:探讨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潮汐、极光等,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历史和科学进展。
-观察并记录家乡的昼夜变化,分析其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设计实验或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通过地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