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六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综合实践,包括《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分析以及《我的母亲》的阅读感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朝花夕拾》等作品,学生将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朝花夕拾》等作品的阅读理解与赏析。
2.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难点:
1.理解鲁迅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批判精神。
2.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阅读感受,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3.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作品中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作品情境的理解。
4.设计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作品结构和人物关系,提高阅读效率。
5.通过写作练习,如仿写、续写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作品背景,系统讲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的宏观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选取作品中的典型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育软件,如电子白板,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3.课外阅读推荐: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文学巨匠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为话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已知的鲁迅作品及其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朝花夕拾》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
-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举例说明:
-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以《我的母亲》为例,讲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篇鲁迅作品,撰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师指导: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答和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并完成以下任务:
-概述故事情节。
-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
-结合作品,谈谈自己对“成长”这一主题的理解。
-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鲁迅生平资料:收集鲁迅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成长背景、重要作品和主要贡献,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鲁迅的背景资料。
-鲁迅作品选读:推荐《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集,以及散文集《野草》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帮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同时代文学作品:选取与鲁迅同时代的其他文学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等,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