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社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理解故事情节。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习景物描写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感受农村小伙伴之间纯真的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欣赏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语句。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童年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如文学常识、字词解释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童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它承载着我们许多珍贵的回忆。在你们的童年里,一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经历,比如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做游戏等。今天,我们要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去感受他童年时期的一段有趣经历。
提问:你们有没有在小时候去看过戏呢?看戏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请几位同学分享)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时期,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作者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
撺掇(cuānduo)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
-解释下列词语:
消夏:避暑。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章围绕社戏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社戏,另一条是暗线我的情感变化。
-文章围绕社戏写了以下几件事: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
-六一公公送豆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
1.分析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我的语句,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孩子。我对平桥村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喜爱,比如钓虾、放牛等活动。我渴望去看社戏,在戏前波折时,我很失落,但最终能够去看戏,又表现出我的执着。在看戏过程中,我对戏的内容似懂非懂,更关注的是小伙伴们的活动,体现了孩子的纯真。月下归航时,我的心情愉悦,对这段经历充满了留恋。
2.分析小伙伴们的形象
-文中描写了一群小伙伴,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能力。他在戏前波折时,巧妙地安排大家去看戏;在夏夜行船时,熟练地驾船,还能想出好主意让大家加快速度。
-阿发:憨厚老实、淳朴善良。他主动提出偷自家的豆给大家吃,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桂生:机灵勤快。他为我买豆浆,还帮着大家找罗汉豆。
(五)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15分钟)
1.找出文中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