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传统,缅怀寄深情
——2025年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背景
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与
民族情感。它既是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的时刻,也是亲
近自然、感受春日生机的契机。然而在现代社会,部分学生
对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价值认知不足。开展此次主题班
会,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铭记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
二、班会主题
清明忆传统,缅怀寄深情
三、班会目标
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来源、习俗、饮食文化,
丰富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增强文化底蕴。
通过讲述革命先烈事迹,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革命精神,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鼓励
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
四、班会准备
收集清明节的来源、习俗、饮食、革命先烈事迹等相关
资料,制作图文并茂、内容详实的PPT,融入图片、诗词、
故事等,增强趣味性与吸引力。
准备与清明节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清明节习俗介绍纪录
片、革命先烈事迹动画短片等,用于辅助讲解。
准备便签纸和笔,方便学生记录重点内容与感悟。
准备与清明节相关的小道具,如柳条、青团等,用于现
场展示与互动。
五、班会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充满春日气息与清明节元素的视频,如人们踏
青、放风筝、祭扫的场景,营造氛围。
老师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你们印象
中的清明节是怎样的?”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清明
节的经历,如和家人一起扫墓、外出踏青等,引出班会主题
“清明忆传统,缅怀寄深情”。
(二)知识探究,溯源清明
起源探寻:先讲解清明节名称的由来,引用《岁时百问》
《历书》中对清明时节万物状态的描述,阐述其与自然节气、
春耕的关联。接着讲述大禹治水后用“清明”庆贺太平,以
及唐代踏青兴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开端。
寒食渊源:介绍寒食节起源于远古火崇拜、改火习俗及
演变为禁火节的过程,讲解其时间与别称。随后生动讲述介
子推割肉奉君、隐居绵山,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禁火的传说,
让学生感受古人的忠义。
融合演变:对比古时寒食节祭扫、清明节踏青春游的不
同功能,讲述唐朝扫墓盛行,寒食节习俗逐渐融入清明节,
最终形成清明扫墓节俗传统的过程,让学生清晰了解二者关
系。
(三)习俗展示,感受传统
庄重祭扫: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人们清明扫墓的场景,
详细讲解从唐朝传承至今的扫墓流程,如铲除杂草、摆放供
品、上香祷祝、烧纸钱金锭、献花等环节,阐述每个环节背
后寄托的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
春日踏青:描述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在扫墓之余漫
步山野、欣赏春日美景的惬意画面,介绍古代踏青的别称,
如探春、寻春,分享古人踏青时的诗词佳作,让学生感受其
中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
欢乐风筝:展示人们清明节放风筝的图片,讲解不仅白
天放,夜间也会在风筝下挂彩色小灯笼的习俗,引用《帝京
岁时纪胜》《清嘉录》等古籍记载,阐述古人对清明放风筝
的喜爱及背后的文化寓意。
插柳祈愿:展示插柳戴柳的图片,讲述插柳风俗起源于
纪念神农氏、预报天气等传说,解释杨柳生命力顽强,插柳
习俗体现对生命赞美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内涵。
(四)美食分享,品味清明
乌稔之味:展示乌稔饭的图片,介绍这是畲族和闽东地
区的清明特色美食,详细讲解其制作步骤,从采摘乌稔树叶
洗净煮沸,到浸泡糯米再蒸煮,让学生了解背后的民族文化。
枣糕润饼:介绍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用酵糟发面
夹枣蒸食,还会制成飞燕形挂在门上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讲述福建泉州人清明吃润饼菜的食俗,分享润饼来源的传说,
如太平天国时期的故事,感受地域饮食差异。
青团之韵:展示青团的图片,介绍这是江南地区的清明
小吃,用清明前后的艾草汁拌面粉,包裹豆沙馅,细致描述
其味道和口感,如带着青草香气、不甜不腻、入口即化,让
学生体会江南清明饮食文化。
(五)英烈缅怀,传承精神
事迹讲述:依次讲述邱少云在抗美援朝中为不暴露目标,
忍受烈火烧身直至牺牲;雷锋全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