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具体班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星期二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理解外交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2.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外交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格局变化,培养全球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外交政策的基础知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体现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的外交成就。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他们偏好通过实例学习,对于能够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记忆可能存在困难,难以准确把握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此外,对于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和背景,学生可能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外交成就时,可能会遇到如何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思考的挑战。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理解外交事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参与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模拟外交谈判,体验外交决策的复杂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和情感共鸣。
3.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外交事件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外交成就的背景和影响。
4.引入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外交事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在课前一周,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外交事业发展的预习资料,包括PPT、历史纪录片片段以及相关文献摘要,要求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演变。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设计问题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何意义?”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并在课前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阅读资料,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外交事件的历史视频,引出本课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尼克松访华等,并结合地图展示外交关系的变化。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中国外交成就的影响,并模拟外交谈判。
-解答疑问:对于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模拟谈判,体验外交工作的复杂性。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外交成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模拟谈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交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中国外交成就的案例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外交事件的影响。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历史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并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对外交成就的理解。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