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整合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包括《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三首诗的学习。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三首诗均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王安石、龚自珍的作品,与九年级学生之前学习过的诗词作品具有相似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与学生在九年级之前学习过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有关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三首诗,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理解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将学会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锻炼语言表达和审美评价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字词,掌握一定的古典文学常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等。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杜甫、王安石等诗人的作品,对诗歌的基本表达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普遍感兴趣,喜欢通过诗歌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也享受诗歌带来的审美体验。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各有高低。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倾向于独立思考,部分学生则更依赖集体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理解困难,对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不足。此外,学生可能在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时。此外,由于现代文阅读习惯的影响,学生可能在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包括《诗词三首》相关课文。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杜甫、王安石等诗人画像,以及诗歌创作背景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学软件:利用电子书包等教学平台,提供电子版课文、注释和课后习题,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黑板上布置相关诗词的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杜甫、王安石等诗人的画像,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诗人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诗词作品,如《登高》、《静夜思》等,强调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三首诗的背景、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2.举例说明:以《望岳》为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泰山之高,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三首诗的不同特点,探讨如何鉴赏和评价古诗词。
三、巩固练习(约25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仿古诗词,加深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创作,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诗歌创作的水平。
四、课堂总结(约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强调诗歌在传承文化、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约10分钟)
1.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阅读相关诗词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拓展活动(约15分钟)
1.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邀请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七、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2.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结合多媒体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强化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1.诗歌类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2.诗人:杜甫、王安石、龚自珍
3.主题:山水、哲理、人生
4.艺术手法:夸张、对比、象征
九、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和创作水平。
3.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程度。
知识点梳理
1.诗歌背景:
-杜甫的《望岳》:介绍杜甫及其生平,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泰山的历史文化意义。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介绍王安石及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