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说课稿(统编版202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往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本节课内容与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紧密关联,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分析如下: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通过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索,让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框架中,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同时,通过探讨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以及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学生对古代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理解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历史故事和人物有较高的关注度。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基础,喜欢通过故事和案例来学习历史。学生通常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对于图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反应积极。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丝绸之路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对古代货币、度量衡的理解,以及对不同文明交流方式的把握。此外,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空间分布,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帮助来建立清晰的概念。如何将抽象的历史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是学生可能面临的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随时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丝绸之路的地图、古代货币的图片、相关历史文献的摘录等,以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片段,用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知。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学习材料,如便签纸、彩笔等,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记录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古丝绸之路的地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条路线对我们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伟大意义。”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开通背景,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需求。
-通过PPT展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讲解沿途的重要城市和节点,以及它们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利用视频资源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交易情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贸易方式和文化交流。
-讲解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整理出至少三点影响,并选代表进行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4.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用时5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设计一条现代的丝绸之路,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它将如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和作用。
5.总结与拓展(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丝绸之路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拓展性问题:“丝绸之路对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何启示?”
-学生自由思考并简短回答,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通过提问、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拓展阅读:《大唐西域记》、《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等古代文献,这些文献详细记录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西域的经营情况。
-拓展视频:《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拓展展览:参观博物馆的丝绸之路特展,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通过实物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