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2课时)。主要包括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通过金属性质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化学学习之前,已经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首先,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可能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其次,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操作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最后,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和相应的学习指导。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图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和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金属片、稀盐酸、氧化铜粉末、酒精灯、试管、滴管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实验操作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大家还记得金属有哪些性质吗?
2.学生回答: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老师总结:非常好,金属的这些性质使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金属的性质,重点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老师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看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特点吗?
(2)学生回答: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逐渐减弱。
(3)老师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反映了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规律。
(4)老师演示实验:将铁片、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5)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没有明显现象。
(6)老师解释实验结果:由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不能。
2.金属与氧气反应
(1)老师提问:金属在氧气中会发生什么反应?
(2)学生回答:金属在氧气中会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
(3)老师演示实验: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4)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花,生成黑色固体。
(5)老师解释实验结果: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说明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3.金属与酸反应
(1)老师提问: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什么现象?
(2)学生回答: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气泡,放出氢气。
(3)老师演示实验:将铁片、锌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4)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铁片、锌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5)老师解释实验结果:由于铁、锌的活动性比氢强,所以它们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三、课堂练习
1.老师提问: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以下反应是否可行?
(1)铜与稀硫酸反应
(2)铁与稀盐酸反应
(3)银与稀硝酸反应
2.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是否可行,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等。
2.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金属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