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出师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以《出师表》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诸葛亮忠诚报国、鞠躬尽瘁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敬仰英雄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九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出师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忠臣的忠诚与智慧,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文言文阅读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提炼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出师表》中的关键语句,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忠臣精神。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包括断句、解释词义、理解文意等。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的文采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如官职、礼仪、战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深入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在现实中的意义。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与《三国演义》等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叙述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以及《出师表》的全文文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出师表》相关的历史图片、三国时期地图、诸葛亮画像等,以及相关的历史视频片段,以辅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文言文断句、关键词解释等教学内容。
4.教学活动材料:准备卡片或小纸条,用于学生分组讨论时记录观点和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出师表》。这是一篇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言文,它记录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的奏章。接下来,请大家打开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充满忠诚与智慧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首先,请大家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二)梳理内容
学生汇报:
1.第一部分:陈述上奏的原因。
2.第二部分:回顾先帝的教诲和托付。
3.第三部分: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决心。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忠诚、智慧、勇敢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学生汇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忠诚于国家的品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体现诸葛亮谦虚谨慎、善于听取意见的智慧。
(二)理解文章结构
1.请大家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以及这种结构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学生汇报: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陈述上奏的原因,然后回顾先帝的教诲,最后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决心。
-这种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情感表达更加真挚。
(三)体会文言文的写作手法
1.请大家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学生汇报:
-对比:通过对比诸葛亮与先帝的关系,突出了诸葛亮的忠诚和谦虚。
-借代:用“先帝”代表刘备,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敬仰之情。
四、课堂活动,巩固提高
(一)分组讨论
1.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如: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文章结构、文言文的写作手法等。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二)仿写练习
1.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仿写一段文言文,表达自己对某个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全班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出师表》,了解了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习诸葛亮的品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六、课后作业
1.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了解诸葛亮的其他品质。
2.结合《出师表》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评论。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诸葛亮集》收录了诸葛亮的诗词和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尤其是与诸葛亮有关的章节,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可以让学生对比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差异。
2.拓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