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与法同行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三框做个成熟的消费者说课稿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做个成熟的消费者》,该内容选自苏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五单元“与法同行”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三框。本框内容主要围绕消费者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展开,包括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掌握维权途径和技巧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掌握了消费者的基本概念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内容。本节课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维权途径和技巧,提高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将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重要性,掌握维权的基本方法,提高法律素养,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维权意识,为今后在社会生活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内容和维权途径。
解决办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并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投诉、调解、仲裁、诉讼等维权途径。
2.难点:如何在实际消费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解决办法:设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处理消费纠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范消费风险,增强法律意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案例,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维权途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消费纠纷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直观呈现法律条文和案例。
2.角色扮演:通过视频或现场模拟,让学生体验消费者和商家的角色,加深对维权过程的理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案例,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新闻图片或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问题。
-提问:同学们在消费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在法律框架下,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依法维权?
-引入课题:《做个成熟的消费者》。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如公平交易、诚实信用等。
-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权益的具体内容,如人身、财产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等。
-介绍消费者维权途径,包括协商、调解、投诉、仲裁和诉讼等。
-通过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处理消费纠纷,强调维权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提供的消费案例,分析消费者权益是否受到侵害,并提出维权方案。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或提出疑问。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调正确维权方法。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会依法维权。
-鼓励学生在遇到消费问题时,积极寻求法律帮助。
5.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阅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章节,了解法律条文。
-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或身边人维权经历的小文章。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消费问题,准备在下节课分享讨论。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条文。
-《消费者维权指南》一书,详细介绍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消费心理学》一书,探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识别消费陷阱。
-《电子商务法》相关章节,介绍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周”活动,通过制作海报、撰写文章等形式,提高校园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认知。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最新的消费维权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策略。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参观消费者协会或工商管理部门,实地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制和流程。
-引导学生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修订情况,了解法律的发展动态。
3.实践活动与案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