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登鹳雀楼》、《春望》、《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四首古代诗歌。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所选的四首诗歌,既有写景抒情的作品,也有怀古咏史的篇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句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感受和欣赏自然美、人文情怀,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进行诗歌创作,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汉字识别、拼音读写以及基本句型结构的知识,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欣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歌意象和情感。
2.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古代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他们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通过工具书和互联网资源辅助学习。学习风格:学生偏好直观、生动、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验较为敏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不熟悉,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对诗歌深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不足,难以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下正确解读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引导和辅助。
教学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诗歌朗诵音频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相关参考书籍
-诗歌学习互动软件
-黑板与粉笔
-教学PPT或课件
-学生作业本与文具
-课堂讨论引导卡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古代诗歌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名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简短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代诗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特点。
过程:
-讲解古代诗歌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的形式特点,如韵律、平仄、对仗等。
-介绍古代诗歌的组成部分,如诗的标题、作者、正文等。
-通过展示《登鹳雀楼》等诗歌的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古代诗歌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性和美感。
过程:
-选择《春望》、《望庐山瀑布》等诗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歌对实际生活或情感体验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歌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探讨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并撰写一篇短文或报告。
7.课后延伸(10分钟)
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持续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
-鼓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