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2词三首说课稿长春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2词三首说课稿长春版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由三首词组成,分别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岳飞的《满江红》和柳永的《雨霖铃》。这些词作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情感表达,通过学习这些词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词这一文学体裁,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境:通过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满江红》,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掌握词的修辞手法:强调对《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力。
-学习词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词的平仄、押韵等结构特点,如《西江月》的平仄格式和《满江红》的韵脚。
2.教学难点
-词的情感把握:对于《满江红》中岳飞的爱国情感,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需要通过背景介绍和情感分析,帮助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热情。
-词的审美鉴赏:学生可能对《雨霖铃》中柳永的婉约风格和情感表达不够敏感,需要教师引导,通过反复朗读和对比,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词与诗的区分:部分学生可能对词和诗的区别理解不清,需要通过对比《西江月》和《满江红》与唐诗、宋词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电子课本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背景资料、词人介绍视频、相关图片和音乐
-教学手段:PPT展示、音频播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营造古典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吗?”
3.学生分享故事,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词的世界,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分析词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
-朗读词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讲解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满江红》**
-介绍岳飞的生平和词的写作背景。
-朗读词句,体会词中的爱国情感。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讨论词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3.**《雨霖铃》**
-介绍柳永的生平和词的背景。
-朗读词句,感受词的婉约风格。
-讲解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对比《雨霖铃》与唐诗、宋词的区别。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词进行朗读和赏析。
2.各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3.提问:“你们认为这三首词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4.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为什么说《满江红》是岳飞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作?”
2.提问:“《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词与诗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区别?”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词的特点。
3.教师提问:“如何欣赏一首好的词?”
4.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问:“学习古诗词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习古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情感表达。”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进行背诵和赏析,下节课分享。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古诗词,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岳飞的《岳飞传》节选
-柳永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词三百首》精选篇章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辛弃疾、岳飞和柳永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词作风格。
-通过阅读《宋词三百首》等书籍,拓宽学生对宋词的了解,选择感兴趣的词作进行深入学习。
-举办“词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作进行朗诵,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实地感受古代词人的创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开展“词作创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