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6.2非洲说课稿1(新版)湘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非洲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通过结合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2《非洲》这一章节内容,让学生掌握非洲的基本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非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非洲地理特征的能力。
2.提升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非洲的视野和思维。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世界多样性,形成全球视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
2.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3.非洲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难点:
1.非洲地理位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非洲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决办法:
1.通过地图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非洲地理位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非洲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3.利用多媒体展示非洲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积极参与,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非洲的地理特征。
2.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非洲不同地区的居民,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
3.利用地图和多媒体展示非洲的自然景观和资源分布,增强直观感受。
4.设计“非洲知识竞赛”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点。
5.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非洲相关课题研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非洲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非洲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非洲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非洲大草原的动物、非洲传统音乐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非洲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非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非洲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基本概念、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过程:
讲解非洲的定义,包括其地理位置、面积和周边国家。
详细介绍非洲的地形地貌特点,使用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非洲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非洲的气候特点、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非洲案例进行分析,如撒哈拉沙漠、尼日利亚的石油资源、南非的黄金开采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非洲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非洲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挑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非洲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非洲的可持续发展、非洲的文化遗产保护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非洲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非洲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
强调非洲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非洲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关于非洲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非洲文化或环境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7.课后拓展活动
目标:激发学生对非洲的持续兴趣,拓展地理知识。
过程: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非洲的书籍或观看相关纪录片,增加对非洲的了解。
组织学生参与非洲文化体验活动,如非洲手工艺品制作、非洲舞蹈学习等。
鼓励学生参与非洲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非洲地理位置的地图集,包括非洲大陆的轮廓、主要山脉、河流和湖泊分布。
-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展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沙漠等不同气候类型的区域。
-非洲主要国家和首都的列表,帮助学生了解非洲的政治版图。
-非洲的自然资源分布图,包括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
-非洲的历史文化介绍,如非洲传统艺术、音乐、舞蹈和节日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在线数据库查找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