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罗迦诺的乡村日》说课稿冀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罗迦诺的乡村日》为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三课,以冀教版为例。设计思路围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展开,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村生活的美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罗迦诺的乡村日》,引导学生感受乡村景色的独特魅力,提升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一:理解课文主题。通过分析课文《罗迦诺的乡村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把握文章的主旨。
-重点二:品味语言特色。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分析等方式,感受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重点三:学习写作技巧。结合课文,教授学生如何描绘景物、刻画人物,以及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体会作者情感。由于课文语言含蓄,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语境分析等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二:分析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学生可能对某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对比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应用。
-难点三:写作技巧的迁移。学生在学习课文写作技巧后,如何将其有效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提供写作指导,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训练。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卡片、黑板或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或班级学习群,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互动交流。
-信息化资源:乡村风光图片库、相关视频资料、网络文学评论和背景资料。
-教学手段:朗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习、板书展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乡村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描写自然景色的课文,回顾相关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罗迦诺的乡村日》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举例说明: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乡村美景。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城市与乡村、自然与人工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举例说明:以课文中的对比为例,展示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互动探究:让学生尝试在小组内创作一段对比描写,运用所学知识。
4.新课呈现(约10分钟)
-讲解新知: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景物、声音等,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举例说明: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互动探究: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尝试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加强细节描写能力。
5.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以乡村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游记、散文或诗歌。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乡村生活描写的重要性和方法。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与乡村生活相关的散文或诗歌,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家乡的乡村变化,记录下自己的发现,为写作积累素材。
8.教学拓展(约5分钟)
-提供一些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9.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乡愁》——余光中
-《乡村四月》——翁卷
-《我爱这土地》——艾青
-《故乡的云》——李健
-《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