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1.2《美丽畲乡我的家》——走进乡村聚落说课稿说课稿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1.2《美丽畲乡我的家》——走进乡村聚落说课稿说课稿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1.2《美丽畲乡我的家》为教学内容,围绕“走进乡村聚落”这一主题,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畲乡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实地考察、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乡村聚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畲乡聚落的发展变化,形成对乡村聚落历史演变的时空观念;通过探究畲乡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理解畲乡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关于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此外,他们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环境和文化充满好奇,对实地考察和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观察力和记忆力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图片和实物来理解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偏好合作交流。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乡村聚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这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另外,实地考察中如何准确记录和分析观察到的信息,以及如何将观察结果与理论相结合,也是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此外,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如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能需要老师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指导。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特点,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辅以案例研究。通过讲授法介绍乡村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畲乡的历史背景;讨论法则用于引导学生探讨乡村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畲乡居民的生活情景,增进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报告的撰写,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畲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乡村聚落的特色,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展示畲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作为开场,引导学生关注畲乡的独特魅力,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乡村地理知识,如乡村的定义、乡村聚落的特点等,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畲乡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聚落形态以及与居民生活的关系,重点介绍畲乡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畲乡的案例,如建筑风格、服饰特色、节日庆典等,帮助学生理解畲乡文化的独特性。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畲乡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作一份关于畲乡文化特色的报告,包括图片、文字和展示。
教师指导:在学生制作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解答疑惑。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邀请各组代表展示他们的报告,并对畲乡的文化特色进行总结,强调乡村聚落在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畲乡聚落文化保护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畲族文化资料:介绍畲族的历史、语言、服饰、节日、音乐舞蹈等文化特色,以及畲族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
2.乡村聚落发展案例:收集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发展案例,包括聚落形态、建筑风格、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
3.乡村规划与保护策略:介绍国内外乡村规划的成功案例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4.历史时期乡村聚落变迁:探讨历史上乡村聚落的发展变迁,如古代村落、庄园经济、近代乡村改革等。
5.乡村聚落与民俗活动:介绍乡村聚落中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农耕节、庙会、集市等,以及这些活动对聚落文化的影响。
二、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乡村聚落,实地了解乡村的生活环境、建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