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15课《白杨礼赞》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白杨礼赞》选自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之前学过的散文类文章有相似之处,如《背影》、《荷塘月色》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学生能够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提升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散文主题:明确《白杨礼赞》的主题思想,即赞美白杨树的坚韧不拔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白杨树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分析写作手法:通过分析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体会情感表达:把握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象征意义: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较为深刻,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对散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音响系统
-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白杨树图片、散文写作手法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教师自制PPT课件、实物展示(如白杨树种子或模型)、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白杨礼赞》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杨树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展示一些关于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白杨树的形象和特点。
简短介绍白杨树的基本知识,如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白杨礼赞》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作者背景和作品主题。
过程:
讲解《白杨礼赞》的定义,介绍其作为散文的特点。
简要介绍作者茅盾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背景。
分析《白杨礼赞》的主题,如对白杨树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颂扬等。
3.《白杨礼赞》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白杨礼赞》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分析《白杨礼赞》中的经典段落,如对白杨树的描写、对作者情感的抒发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如何体现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讨论《白杨礼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于现代散文创作的启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白杨礼赞》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如“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散文中的情感表达”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白杨礼赞》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白杨礼赞》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作者背景、作品主题、案例分析等。
强调《白杨礼赞》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白杨礼赞》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效果。
(注:以下部分为教学过程设计的具体细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导入新课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在生活中的意义。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白杨树的生长状态。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茅盾的生平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基础知识讲解
-定义讲解:明确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作者背景:介绍茅盾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主题分析:分析《白杨礼赞》的主题思想。
3.案例分析
-经典段落分析:选取《白杨礼赞》中的经典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