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巅、澎湃、狂澜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诗歌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以诗歌形式歌颂祖国母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语感。
-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主题、意象及表现手法,提高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树立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雄浑气势,体会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学习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气势和情感。
2.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个人情感,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内涵,达到声情并茂的朗诵效果。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片段,营造激昂的课堂氛围,提问学生:听到这首歌曲,你能联想到什么?
2.展示黄河的相关图片,如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黄河蜿蜒流淌的全景图等,引导学生谈谈对黄河的印象和了解。
3.引出课题《黄河颂》,介绍这首诗是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光未然。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是中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光未然跟随抗日部队行军至黄河岸边,亲身感受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于是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为其谱曲,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和情感。在范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划分,例如: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诗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点明题旨,赞美黄河。第二部分(第2-6节):歌词,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第三部分(第7节):尾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呼吁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保卫祖国。
(四)精读诗歌,品味语言(1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节)
-学生朗读第1节,思考:这一节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朗诵词,开篇点题,直接点明黄河具有英雄气魄,引出下文对黄河的赞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学习第二部分(第2-6节)
-学生分组朗读第2-6节,思考并讨论:诗歌从哪些方面歌颂了黄河?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黄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