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体生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推理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组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图片,如婴儿成长为成年人、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等。
提问: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展示一个植物细胞的图片,讲解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的原因:
-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核中的DNA是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的。如果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由此引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15分钟)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
-讲解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以示意图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标注出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的变化。
-展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与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
-讲解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同样以示意图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强调细胞壁的形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相同点:都是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不同点: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植物细胞分裂时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15分钟)
-展示染色体的图片,讲解染色体的概念: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展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讲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形态不同。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加倍,再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举例说明染色体变化的意义:
假如染色体没有复制加倍就进行分裂,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比原细胞减少一半。经过多次分裂后,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越来越少,这对生物体的遗传是不利的。而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利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的变化:
可以把染色体比作一套生命蓝图,细胞分裂就像是复制这套蓝图并传给新细胞,这样新细胞就能按照蓝图构建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课堂小结(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染色体变化的特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3.强调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遗传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