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新中国经济的转变;[主题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指导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大跃进”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决策确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对内改革;农村;(3)对内改革;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消灭)。;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6)民族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外交政策: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1)第一次变革——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第二次变革——农业合作化:国家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
(3)第三次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4)第四次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5)第五次变革——土地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3主题考向研析——真题回眸·找准考向
[2024·山东高考]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大力加强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可知,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从从1979年侧重基础变为1984年强调应用研究,这体现了中国科学院更强调实际应用。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加强应用研究等体现了中国科学院更强调实际应用,这有助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并未涉及具体操作,不能得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排除B项;中国科学院是学术机构,不是人才培养机构,且仅通过办院方针不能得出“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时间是199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主题考向研析——真题回眸·找准考向
[2023·山东高考]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