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专题六 艰难转型的近代中国政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589.94 K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4.07千字
文档摘要

;专题六

艰难转型的近代中国政治;知识脉络;[主题1]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屈辱;(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2.群雄逐鹿(1894—1914年)

(1)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美争夺(1912—1949年)

(1)特点: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日本主要通过战争手段对华侵略,美国则主要通过经贸活动掠夺中国(门户开放),最终美国战胜日本,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

(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7—1949年);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晚清外交体制的阶段性变化;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19世纪60年代中??政局的变动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平的局面。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夷夏观念”——“朝贡外交”——“主权外交”

(1)“夷夏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2)“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2.深化拓展·强化认知

(3)“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①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②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

(4)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先后派遣使臣常驻京城,以便直接与中国交涉。1877年,清政府开始遣使出洋,郭嵩焘作为清政府向外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节抵达英国。

(5)国际法传入中国: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把美国国际法学者亨利·惠顿(1785—1848)的《国际法原理》一书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是近代中国了解国际法的重要参考。对中国近代外交影响:①国际法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②利用国际法进行外交交涉和外交谈判是近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和标志。③国际法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3.主题考向研析——真题回眸·找准考向;【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46年到1905年,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不断地上涨,且分布呈现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内地和腹地特点,体现了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半殖民地化色彩日益浓厚,故选A项;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不能代表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且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仅凭四地英国建筑师的分布,不能简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2025·甘肃酒泉期末]据统计,英国输华的毛呢,在1842年为93405疋,1843年增至98214疋,至1847年则为72488疋;呢绒的输入量在1845年为62731疋,至1850年仅为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