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单元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882.48 KB
总页数:45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5.36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单元复习;;1.周秦之际文明转变

(1)政治方面:最高统治者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2)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贡赋向地税转变;手工业、商业出现个体私营;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逐步确立起封建农耕经济,成为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由天下归心向百家争鸣转变;早期民本思想产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法家思想逐步占据统治地位,逐步走向“儒法合流”的思想统一的局面。;(4)民族与国家认同方面:华夏观念增强,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交融,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逐步增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2.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转型;1.(2024·福建金科大联考高三检测)与夏商两代君主着力强化自身的军事实力以威慑诸侯的军事政策不同,西周军事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政治或宗法手段控制、限制地方诸侯的军事实力。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B.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

C.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D.导致礼崩乐坏局面出现;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通过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诸侯再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而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继承的问题,这样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就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故选C项。];2.(2024·山东潍坊三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A[根据材料“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可知,当时社会成员的身份逐渐脱离血缘宗族的控制,加速了宗法血缘关系的解体和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为强化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材料中变化有利于宗法制度的解体,但是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排除B项;氏族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时就已经解体,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排除D项。];3.(2024·云南二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传说中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秦王朝的合法性 B.重塑皇权的至高无上

C.消弭东方六国的反抗 D.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是为了祭告天地,以示受命于天,秦始皇东巡泰山即是为了构建秦王朝的合法性,达到成就万世之业的政治目的,故选A项;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泰山封禅是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而非重塑,排除B项;秦始皇东巡的目的是宣德扬威、安宇天下,“消弭东方六国的反抗”只是其中的局部目的,排除C项;根据材料“泰山封禅……周鼎”可知,鼎是宗庙祭祀用的一种礼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是其取代周号令天下的合法性,“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家庭、家族与邦国的组织结构一致,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构成国的千千万万个民众之家,以父为最高管理者,孝为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家族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摘编自张倩《从家国情怀

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三种认同;“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1.(2024·江苏扬州调研)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