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探索;;1.晚清时期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表现及社会各阶层的应对
(1)变局之表现;(2)社会各阶层之应对;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特点
(1)斗争阶层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如黄海海战、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等。
(2)救亡道路多样性。包括旧式农民起义、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3)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4)斗争英勇顽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5)大多以失败告终。除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外,其余都以失败告终。;3.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4.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1.(2024·安徽安庆三模)徐继畬认为,西方诸国富强的原因在于工商立国制度。他对西方民主制度予以特殊关注,评价美国制度“创古今未有之局”,还详细介绍了西方文教制度。材料反映其思想的特点是()
A.托古改制 B.通古今之变
C.中体西用 D.开眼看世界;D[根据材料“西方诸国……工商立国……文教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以徐继畬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故选D项;托古改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提出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通古今之变”的思想特点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这与材料关注西方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特点,排除C项。];2.(2024·广东广州调研)晚清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 B.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
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 D.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B[材料“人心激愤久矣……赢粮景从”反映的是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加深,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义??团运动兴起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说明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民间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抗意识,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无法得出“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国人对列强的态度,没有体现列强侵华的手段及其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可知,列强侵略激起了国人的反帝要求,即“灭洋”,没有体现“扶清”,排除D项。];3.(2024·湖北十堰高三调研)1903年1月,湖北留日同乡会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有人对其评价:“一篇一章,一行一句,无不补国人公德之缺点,启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学益其智识,理论开其精神,事实助其感情,文辞增其美德,实足养成中国将来之国民。”由此可见,该刊物创办的主要意图是()
A.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唤醒国民实现救亡图存
C.培育留学生的爱国精神
D.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B[根据材料“启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学益其智识,理论开其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刊物创办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所以该刊物以宣传西方科学思想和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为基本出发点,意图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实现救亡图存,故选B项。];4.(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909年,山东省滨州学务公所编写的《劝学歌》。;休染下流恶习,举动有乖义方。书物均须爱惜,切勿任意毁伤。
堂长教习勤谨,常戒请假抛荒。四年学成毕业,得奖声显名扬。
我今还有数语,奉告五路四乡。但愿学生父兄,临行谆嘱勿忘。
务令循规蹈矩,莫教习气嚣张。学校家庭兼育,行看材储栋梁。
凡我州人子弟,勿负劝勉周详。;结合所学知识,以“《劝学歌》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所给的《劝学歌》,明确其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围绕设问“《劝学歌》赏析”来分析答题思路。由于以“赏析”为题,所以要从《劝学歌》所带来的正面意义来思考作答,需要从其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和特点、发挥的积极作用、具有的重要价值等角度依次分析。从背景上看,由于材料的出处是“1909年”的“《直隶教育官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清政府推行新政以挽救危机。从其内容上看,《劝学歌》涉及课程;设置、学堂章程和规范、培养目标以及将来学成的去向等内容;且其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传播。从其作用和意义讲,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