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索引;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活动方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因人类最早制造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而得名,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时代;时代;2.原始社会;二、部落联盟和早期国家
1.部落联盟;2.早期国家;角度;角度;1.对应时段,填写历史发展线索。;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据材料,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
【答案】演进特点:从多元到一体;从部族林立到民族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3年初,陕西省眉县出土了27件西周青铜器,每一件都铸有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时期“单逨”及其家族史事,其中“四十三年逨鼎”共10件,形制、纹饰一致,大小相次。从器型上来看,四十三年逨鼎属于用于祭祀的宗庙重器。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记载了周宣王任命逨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官)的册命授职过程。在(逨鼎)铭文中,周宣王以4个“毋敢”告诫逨施政办事的原则:一要谨慎执政,不能纵乐,贪图安逸;二要仿效先代圣贤施政,明辨是非;三要公平执法,不得偏私;四不能贪得无厌,中饱私囊。宣王对逨训诫所反映的思想与《周礼》的思想吻合。;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还记载了年月、干支记日以及“月相词”(天文现象)等,这成为讨论西周晚期纪年重要的资料。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十三年逨鼎的史料价值。
【答案】史料价值:逨鼎为西周时期的文物,为实物史料;通过研究四十三年逨鼎的器形规制和结构等,可以认识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通过逨鼎大小相次的器形差异等,可以了解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等;通过研究逨鼎的铭文字形,可以了解西周时???的文字(金文);研究逨鼎铭文的具体内容,可以了解西周时期的吏治思想;通过逨鼎铭文记述的日期及天文现象,可以研究西周晚期的纪年;逨鼎及铭文还可以与其他文物、文献作比照研究。(任答五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发轫于南宋的用黄河指代国家民族的意涵,在现代文坛定型为中华民族象征。文艺界将黄河礼赞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发表于1910年的诗歌《黄河》,阐述了黄河与民族志的关系,“二十四朝史”都是黄河流域故事。发表于1929年的《黄河与中国》中提到“黄河,简直是中国人的母亲”。黄河的颜色与“我们永远不变黄色的脸”互为映衬。发表于1939年1月的诗歌《黄河,中国母亲!》中,黄河被明确表达为;“中国的母亲”。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以其雄浑的气势唤醒民众投身抗战洪流,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故被誉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摘编自杨素云《黄河档案中的“母亲河”意象与“民族象征”意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旧石器时代,丁村人、蓝田人等就生活在黄河流域;进入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出现了仰韶文化,这里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代表器物是彩陶,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进入“万邦”时代,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在山西的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后来,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夏、商、西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其他观点如20世纪上半叶,黄河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象征;共同的文化信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学者认为国家形成的路径概括起来有四条,分别是管理型国家、压迫型国家、征服型国家和军事型国家(如下图所示)。;结合早期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国家形成的一个或多个路径,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早期中国成长为典型的管理型国家。
管理型国家是整合与管理功能造就专职领导和管理者,追求统治权的垄断与世袭的国家形成路径。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