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ptx
文件大小:31.1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2.34千字
文档摘要

太空一日

神舟五号飞天仪式

任务一:看标题,入太空熟读课文,以小标题为中心,补全故事信息。_______,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但最终_______。_______,我看到了_______,这景象可真是_______。_______,我听到了_______的敲击声,这声音可真是_______。归途中,我经历了_______,这真是惊心动魄。

任务一:看标题,入太空第一部分:火箭起飞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及地面的工作人员对“我”的担心。第二部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及太空中的东西。第三部分:“我”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时难受的感觉及遇到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飞船返回地球途中的惊心动魄。

任务一:看标题,入太空再读课文,面对这些意外,杨利伟是如何处理的呢?第一次: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任务一:看标题,入太空第二次: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第三次:出现神秘的敲击声。举动: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任务一:看标题,入太空第四次: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痕。举动: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第五次:抛伞开伞时晃动很大,折磨人。举动: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任务二:入太空,识英雄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从文中找出事例,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入太空,识英雄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这里运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当时痛苦的感受。体现了严谨性。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也许”“可能”“也可能”连用三个表示推测的词语,体现了杨利伟表达时语言的严谨性。

任务二:入太空,识英雄“我没有看到长城”。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任务二:入太空,识英雄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任务二:入太空,识英雄在“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中有5时35分、5时58分、6时4分、6时14分、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通过这一系列的时间数字,突出杨利伟作为航天员,严谨、科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杨利伟用自己多次濒临绝境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给中华飞天事业保驾护航。那杨利伟为何被称为“英雄”呢?只有为国捐躯才算“航天英雄”吗?

解读英雄何为英雄?①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②指具有英勇品质的人;③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虽然,独自在太空飞行,但我想到了此刻亿万中国人翘首以盼,我不是一个人在飞,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是人类来到了太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就拿出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国人来到了太空了。”以此来表达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节选自杨利伟《天地九重》文学拓展

“首飞”航天员——沉甸甸的称号!1967年前苏联“联盟1号”飞船坠毁,1名宇航员牺牲1967年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失火,3名宇航员牺牲1971年前苏联“联盟1号”飞船密封舱漏气事故,3名宇航员牺牲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7名机组人员牺牲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7名机组人员牺牲从上面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杨利伟的背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他的爱国情怀也凝聚在这些字里行间,你能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吗?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人都鼓掌欢呼起来。②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任务三:写法探究1.平淡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