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早期大、中、小型墓在规模和随葬品有无、多寡、品类、优劣等方面差别已经十分显著,大型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丰富、精致,而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死者还是被刀砍死的,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据此可推知,当时()
A.奴隶制等级观念加强 B.最早奴隶制国家正在形成
C.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禅让制发展到王位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墓葬陪葬品的显著差异,特别是从完全没有陪葬品到多达数十件甚至包含珍贵物品(如大象牙)的墓葬,显示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存在。陪葬品的多少和珍贵程度往往与墓主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这种差异正是阶级分化的体现,C项正确;陶寺遗址文化尚未进入奴隶社会,时空不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禅让制发展到王位世袭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都是在夏朝,与材料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2.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民族矛盾加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3.西周时“一人踏耒(耒耜)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国家统一的推动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答案】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是说西周时期一个人用耒耜耕地只能耕十亩,战国时期,一家五口人种地一百亩,说明生产力发展导致耕作面积的提升,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D项正确;国家统一大业完成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是群雄割据的局面,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的结果,不是农业耕作面积的提升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秦朝推广了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舆地志》记载:“秦始皇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各领县。”秦始皇推行这一制度()
A.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起源于秦朝并被后世王朝沿用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分置三十六郡,各领县。”可知,秦始皇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A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秦朝严苛的刑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非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有学者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
A.实行察举、选拔官吏 B.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答案】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