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
文件大小:2.1 M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2.53千字
文档摘要

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GANSHOUMEIHAOZIRANPEIYANGYUWENSUYANG课外古诗词诵读见习题B提示:点击进入习题一1答案显示2见习题3见习题4B5见习题6见习题7A8见习题9见习题10B11见习题12见习题一、默写二、鉴赏《浣溪沙》中既流露了词人对繁华易尽的无奈之情,也传达出其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采桑子》中写堤岸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默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隐隐笙歌处处随芳草长提返回目录3.朱敦儒的《相见欢》中表现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强烈的亡国之痛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梦令》中,写词人沉浸在山光水色中,醉意迷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返回目录(一)阅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1~3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抒写了诗人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C.词的上片,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D.词的下片,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二、鉴赏B返回目录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这两句词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人生哲理。返回目录3.“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时的孤独和失落;与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相呼应;透露出作者落寞、孤独的情感。返回目录(二)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回答4~6题。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以轻舟的行迹为线索,描绘了春色怀抱中的西湖。B.“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道出了词人行程匆忙。C.“不觉船移”与“无风”呼应,有力地表现了水面的平静、澄碧。D.本词词风婉约,语言清新自然,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B返回目录5.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词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返回目录6.词的下片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二句描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愈显西湖幽静。词的下片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返回目录(三)阅读朱敦儒的《相见欢》,完成7~9题。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的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A返回目录点拨】“清秋”应为深秋时节。8.“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反映了词人悲凉抑郁的心情。返回目录9.[审美创造]请从寓情于景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片。上片写景,但景中藏情。登楼倚清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