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考模拟主题作文“定向与多元”导写及佳作详评.docx
文件大小:21.4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4.03千字
文档摘要

高考模拟主题作文“定向与多元”导写及佳作详评

?【作文题】(2025届无锡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几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以及公安政法院校受到热捧,投报分数水涨船高,逼近甚至超过原“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录取分数。有评论认为,这些高分考生本来应有更好的、多元的发展方向,却为了毕业后稳定的工作而将自己的人生“定向”了。

你如何看待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这一现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理解材料的观点是切合题意的基础。

作文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一种“现象”,高考志愿填报时,乡村的定向(订单)培养计划和公安院校受到“热捧”,分数逼近甚至超过“985”“211”建设高校,即定向培养计划投档分数逼近或超过传统顶尖高校。这样的选材紧扣时事,贴近学生生活。随后提出了“问题”,“这些高分考生”为了“稳定的工作”将自己“更好的、多元的”人生“定向”了,这是原因推断,就业稳定性成为考生的核心诉求,也是隐含前提。投报这些专业的高分考生为了毕业后稳定的工作而将自己的人生“定向”,放弃了有可能更好和多元的发展。考生为了获取稳定工作主动选择定向培养,这是直接归因。高分考生本应追求“更好”的多元发展是价值预设;但把职业定向等同于人生道路,这是窄化。这个观点是我们写作时思考的方向,是引发我们思考的触发点,但不宜直接作为我们写作的论点,否则会削弱我们“思考”的力度和深度。重点是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情境中谈“多元发展”与“定向”的关系。

2.确定作文的立意是切合题意的关键。

我们如何思考命题意图呢?作文材料中的“定向计划投档分数接近甚至超过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录取分数”隐藏对比。这种现象反映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观念变化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志愿是否遵从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教育资源是否浪费,应不应该考虑就业问题和就业现状等等。选择“定向”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是兴趣爱好、乡村振兴、家庭负担、安稳生活、就业压力等现实思考。选择乡村教育、乡村医疗等,可以成为改变当地现状的重要力量,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合乎追求,同时有助于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等深层思考。不能武断批评“定向”选择的人,因为这可能忽视了政策优惠的吸引力,也没有考虑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职业前景预期。还可以辩证思考“定向热”,承认其合理性,也需指出可能存在的盲目性。不顾兴趣爱好,缺少职业规划,为稳定而选择定向,在未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体现思维的严谨。当然,也可以肯定“多元发展”,但要贴合材料,联系现实,深入剖析,不能空喊口号!近年来,广州和苏州两地名校毕业生入职中学担任教师大有人在,类似的现象可以借鉴思考,00后职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转变,稳定并不代表着保守。“热捧”和“人生‘定向’”是思辨的重点,也是展现个性见地之所在。可以否定“定向”选择可能存在的问题,可以肯定“多元发展”的积极导向,一定要贴合材料去剖析。

3.明晰概念的内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是逻辑自洽的根本。

行文需扣住写作指令“你如何看待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这一现象”。不能空泛地讨论专业选择,“我”必须在场。最好选择具体的情境就事论事,即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这个情境中结合自身情况思考“多元”和“定向”的关系,体现个性色彩。这里面有几点需要区分清楚,一是定向培养与人生定向不能混同,二是预设传统名校必然带来更好发展而忽视了专业的适配性,三是将职业选择简化为稳定与发展的二元对立关系。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对考生而言“信息”并不平衡。虽然多数考生能抓住“定向”和“多元”,但因为对概念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作出不恰当的判断。“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有些考生可能并不知道这是国家发展政策而加以否定。材料隐含的价值坐标系需要要加班理清,顶尖高校是不是一定具有最优发展平台,市场化竞争是否优于体制内发展,高分考生是否应该有“更高级”的职业追求。能否探究深层次原因,比如后疫情时代就业焦虑的集体心理,高等教育回报率下降的社会认知,代际职业观念的价值错位。另外,是否清楚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储备的战略意义,是否忽视职业选择中的个人志趣因素,有没有区分被迫选择与主动规划的本质差别。

材料中受到热捧的“公安政法院校”与前者的“定向”并不属于同一范畴,他们的“共性”是什么。“高分考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不是特优生。恐怕有个别考生并不知道“985工程”和“211工程”是怎么回事。如此,写出来的文章难免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对“高分考生”的界定要有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