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试论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doc
文件大小:4.65 M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1.22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4

试论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五河一中王莉莉

作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由表达、完美表达的能力。在学生初步具备用书面语言表达事件、陈述思想的前提下,采取模仿的方法,即对成功作品的仿写,是较快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在模仿的同时注意到创新,即从“仿”中写出“新”意来,则是促使习作者真正形成自己写作能力的必要的,同时也是重要的策略。

一、模仿

模仿,说白了,就是“照葫芦画瓢”,这几乎是每一门技艺的初始之路,但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写作训练中的模仿又有它独特的方式,本文在这个问题上想强调的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移情”的方式,以此来达到对成功之作的成功模仿。这里所说的“移情”,是指习作者与成功之作的作者之间的相互移情。在这个过程中,习作者通过成功之作本身先走向作者,再走回自身,让自己练习出用作者之笔写作自己的文章的能力,具体经过下面两个过程:

第一,习作者向作品写作者的移情。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带着模仿目的的习作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把自己想象是该文章的作者,以作者的身分重历当时的足迹和心迹,想象文中的字字句句均是从自己的笔下写出。这是一个令习作者一时之间几乎难以置信的奇特过程,作者虽然不能真的想象自己会写出这样优美得如同音乐一般的文句,但仍然会获得与以往仅作为读者时外在地阅读文章时完全不同的感受,并且能明确地觉察出自己的文笔的不足与差距,这也正是这一步骤的真正意图所在。同时,除了在课堂由老师指导精选名篇名段进行这样的移入训练外,学生们还可以在课外、在大量的阅读中让自己进行类似的训练。比如学生在报纸上刊登的较好的习作,或者是同学中好的作文,这些作品距离学生本身较近,“移人”及“带回”相对更容易一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花时间去引导学生增强感受力,这将有助于学生们课余时间的自行训练。

第二,让作品作者进入习作者的移情。上一步是读的过程,这一步则是写的过程。针对要模仿的篇目,教师布置相应的作文题。比如仿《荷塘月色》的篇目,可列下如《校园秋景》、《城市的春天》或者《雨中观荷》、《校园的早晨》等适合情景交融的作文题目。这时,则要求学生假想作者进驻自己的位置,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这样,在选好的、自己熟悉的场景面前,怀着自己这样的情绪感受,作者这时会怎么选择,怎么写出,写出怎样的文句。如果说前面的训练像演员去说角色的话,此刻则是让演员用角色的方式来说自己的话。不同是的,作为演员这样做一般是行不通的,而作为作者却从此中可以找到表达之路,虽然这条路还不完全适合自己的脚,但对其前进无疑是有

以分为校园的老师,校园的学生,校园的工人;从写景抒情上,可以分为春天的校园,夏雨中的校园,秋风中的校园,冬雪中的校园,以及校园的早晨,校园的新貌,校园的变迁等等,形成众多的主题,使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总可以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从而写出最属于自己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