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制取氧气》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思维。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升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增强对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和安全性的认识,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分类,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所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好,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部分学生更注重实验原理的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可能对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反应方程式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不够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加强实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实验技能。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氧气的性质、制取原理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提高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2.实验演示:通过现场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
3.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增强教学互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氧气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图片,如医疗、航天、日常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制取氧气。
(3)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讲授新知(20分钟)
(1)氧气的性质: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助燃等。
(2)氧气的制取方法: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过氧化氢分解法、高锰酸钾加热法等。
(3)实验原理:讲解氧气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等。
(4)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包括药品的称量、反应装置的连接、实验现象的观察等。
(5)注意事项: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事项,如防止药品误食、防止爆炸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氧气制取相关的计算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如如何提高氧气的产率、如何减少实验误差等。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氧气性质、制取方法、实验原理等。
(2)总结实验操作要点: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药品的称量、反应装置的连接等。
(3)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与氧气制取相关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知识点梳理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无臭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助燃性: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是燃烧过程中的必需气体。
-化合性: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氧化性:氧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是氧化反应的主要参与者。
3.氧气的制取方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分解法:利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
-高锰酸钾加热法:通过加热高锰酸钾,使其分解产生氧气。
-工业制取氧气
-分馏液态空气法: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差异,通过分馏得到纯氧。
4.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分解法:2H2O2→2H2O+O2↑
-高锰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