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林泉之心》知识点归纳.docx
文件大小:12.7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1.09千字
文档摘要

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林泉之心》知识点归纳

课程核心:

通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赏析,理解文人借山水抒怀的精神内涵,掌握山水画的构图法则、笔墨技法及意境营造方法。

一、林泉之心的内涵

1.文人精神的寄托

源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提出“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强调山水画是文人逃离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载体。

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道家“天人合一”、儒家“比德”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2.典型题材与意境

多描绘隐居、渔樵、溪山等场景,如倪瓒《渔庄秋霁图》的空灵、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萧散,体现文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二、山水画的构图法则

1.三远法(郭熙提出)

高远:自山下仰观山巅,如荆浩《匡庐图》的巍峨山势。

深远:山前窥山后,通过重叠山峦展现空间纵深,如王蒙《青卞隐居图》的层叠布局。

平远:近山望远山,营造辽阔静谧之感,如董源《潇湘图》的江南水乡。

2.虚实相生

实景(山石、树木)与虚景(留白、云雾)结合,如马远《寒江独钓图》以大面积留白表现江水的浩瀚,体现“计白当黑”的哲学。

3.主次分明

主体突出,陪衬呼应,如赵望云作品中以村庄为中心,山水为背景,形成视觉焦点。

三、笔墨技法解析

1.勾

中锋用笔勾勒轮廓,线条挺拔流畅,如《游春图》中树木的轮廓线。

2.皴

披麻皴:细长线条模拟麻披,表现江南土质山峦的柔和,如董源《潇湘图》。

斧劈皴:顿挫有力如刀砍,刻画北方山石的坚硬棱角,如马远《踏歌图》。

米点皴:墨点错落表现烟雨朦胧,如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3.擦、点、染

擦:干笔侧锋轻擦增强质感;

点:苔点、叶点的疏密变化体现空间层次;

染:淡墨渲染明暗,如傅抱石《秋林水阁图》的宁静氛围。

四、山水画的历史脉络

1.魏晋萌芽

山水作为人物画背景,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宗炳《画山水序》奠定理论基础。

2.隋唐成熟

展子虔《游春图》(青绿山水)、王维水墨山水,形成“金碧辉煌”与“墨色深远”两种风格。

3.五代两宋巅峰

北派:荆浩、关仝的雄浑山水;

南派:董源、巨然的温润江南;

郭熙“三远法”、马远“马一角”构图引领创新。

4.元明清文人画兴盛

元代“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等)以书法入画,强调“逸笔草草”;

明清浙派、吴门画派等延续传统并融入个性,如沈周《庐山高图》。

五、中西对比与文化内涵

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水墨为主,重意境与精神表达(如“画外之韵”);

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色彩写实,重光影与瞬间感受(如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