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金银器》知识点归纳
金银器的历史溯源
金银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金银制品就已初露端倪,不过彼时数量稀少,且多作为青铜器、漆木器等高级器物的附属装饰,处于从属地位。如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发现的少量黄金制品,便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特征,与同时期欧洲、中西亚早期文明对黄金的大量使用形成鲜明反差。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金银器迎来了重要发展阶段。黄金制品数量显著上升,独立的黄金饰品开始崭露头角,陕西韩城梁带村、澄城刘家洼出土的芮国金饰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这些金饰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标志着金银器正逐步摆脱对其他器物的依附,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春秋战国以降,金银器发展更为迅猛。独立的金银器件数量进一步增多,在器型设计、纹饰雕琢等方面彻底摆脱了青铜艺术的影响,工艺水平实现突飞猛进。尤其在战国初期,金银器皿、货币的出现,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金银器从少数器物的附属装饰,摇身一变成为得到普遍使用的独立器类,完成了中国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质变和飞跃。
与此同时,中国西北和北方外围地带的金银器在数量和地位上明显高于中原地区。这些金银器中融入了大量中北亚草原文化元素,器类多以人身装饰、武器和马具为主,如喇叭口金耳环等。并且,该区域金银器又可细分为新疆和长城沿线两个子系统。新疆金银器受中亚草原文化影响更为深刻,而长城沿线(京津冀北部、晋陕北部、甘宁地区)的金银器则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呈现出浓郁的本地特色,像广泛发现于太行山东麓的金丝耳环、虎形牌饰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金银器的工艺特色
错金银
错金银工艺起源于先秦时代,最初被贵族用于镶嵌在青铜器上,作为精美的装饰物,当时通称为“金银错”,近世多称“错金银”。其工艺过程极为精细,首先需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凹槽,而后将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嵌入其中,最后经过精心打磨,使器表光亮如新。如此一来,利用金银与青铜截然不同的光泽,便能映衬出色彩绚烂、美轮美奂的图案与铭文,为器物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累丝
累丝堪称中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中的佼佼者,又名“花作”或“花纹”,以精巧细腻著称。工匠操作时,需先将金拉成细丝,这要求极高的技巧和耐心,以确保细丝粗细均匀、质地柔韧。拉好细丝后,再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状组织,这一步骤考验工匠对结构和造型的把握能力。最后,将编好的组织焊接于器物之上,焊接过程中温度、时间的把控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影响整体效果。累丝工艺制作出的器物精美绝伦,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鎏金
鎏金术近代又称“火镀金”,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时称“金涂”或“黄涂”。该工艺原理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均匀地涂在铜器表面,然后进行加热处理,使水银受热蒸发,而金则牢牢地附着于器面,且不易脱落。鎏金工艺不仅能赋予器物华丽的金色外观,提升其装饰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器物的耐腐蚀性,延长了使用寿命,故而在古代金银器制作中应用广泛。
錾刻
錾刻工艺借助小锤敲击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深浅、形状不同的錾痕,进而形成丰富多样的纹理。这些纹理相互交织,使金属表面呈现出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烈的装饰效果。錾金工艺技法早在春秋晚期便已出现,历经岁月沉淀,不断发展完善,到清代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工艺品制作中,为金银器的艺术表现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锤揲法
锤揲法是金属加工技术中最为古老且常见的手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充分利用金属良好的延展性,将薄金属板置于预先制作好的花模上,通过锤打使金属板贴合花模形状,从而在表面呈现出凸起的精美花纹。在实际操作中,工匠有时还会辅以“錾刻”手法,为花纹添加更为细致的局部纹饰,进一步丰富纹饰的表现力,使器物造型更加生动、逼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金银器的艺术风格
不同历史时期的金银器,受当时社会文化、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先秦时期,金银器风格较为古朴简约,造型和纹饰多与当时的青铜器相似,体现出浓厚的实用性和神秘庄重的气质。例如,这一时期的金银饰品在造型上多以几何形状、动物形象为主,线条简洁流畅,虽装饰相对简单,但却蕴含着质朴之美。
唐代是中国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金银器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动态优美,装饰感极强。早期图案多用忍冬纹,线条流畅婉转,富有动感;中期则多以鸟或花朵为中心组成团纹,构图饱满、色彩绚丽,展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与自信;晚期图案多为单独的花枝或动物,常采用对称格式,具有写实作风,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将自然万物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器物之上。如著名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外腹錾出两层浮雕式仰莲瓣,上层莲瓣内錾刻鸳鸯、鹦鹉等珍禽异兽,下层为忍冬草、如意云头,内腹底刻宝相花,纹饰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