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3.74 M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3.15千字
文档摘要

;课程标准及单元导言解读;宋元

政治:由民族政权的并立对峙到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宋代中央二府三司制到地方全面收权;元朝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宋代不抑兼并推动租佃制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宋);农业、手工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宋代商业革命)

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传统科技取得突出成就;世俗化、大众化的市民文化兴起并发展

民族关系:政权并立到统一、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碰撞交融到边内一体,中华民族大交融顶峰

;课程标准及单元导言解读;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A.建筑修建注重规模性和实用性

B.宋辽边境地区形势依然紧张

C.西北地区是宋政府防御的重点

D.南方经济得到很大程度发展;材料一: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2期;材料一: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2期;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相权三分,加强君权;(2023年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旧唐书》所载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庶者不及七分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更加悬殊(80%∶7%);(2023年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宋代诗人大多并不需要像陶渊明那样荷锄躬耕,身处地主阶层的诗人下乡检校田有了接触田园景象的机会,宋人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桃花源式自给自足的小衣经济社会。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①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②地方士族庄园经济兴盛

③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④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碍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秦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大批繁荣的城市

②市坊格局打破,夜市普遍

③“草市”更为普遍,服务设施较完备

④各地经济交流频繁,榷场贸易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海上丝绸之路)

⑤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⑥出现交子;

;(2022年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2021·全国甲卷高考·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2022年天津卷)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核心考点及主干知识突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材料三: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