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线索];;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考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赤壁
之战;三国
鼎立
局面
的形
成;[考点2西晋的统治];[考点3人口南迁(10年1考)和江南地区的开发(10年1考)];江南
地区
的开
发;[考点4淝水之战];[考点5北魏孝文帝改革](10年1考);北魏
孝文
帝改革?;[考点6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0年1考);北方地区
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考点7两晋南北朝的更替];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1魏晋南北朝的科技];《齐民要术》
(2018.11);祖冲之;[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绘画
艺术;重难点一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重难点二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及获得的启示
1.共同点
(1)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的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行之有效,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
(3)当时的内外环境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4)改革者都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改革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2.启示
(1)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改革,国家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勇于创新。
(2)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符合国情,要与时俱进,符合人民意愿,利于民族交往。
(3)历史上的改革成功与失败并存,评价其成败要客观公正,要以对当时和后来的历史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来衡量。
(4)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改革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解析:选A。据??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安徽池州模拟预测)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C.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D.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动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因此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故选C项。;3.(2024·安徽合肥模拟预测)史书记载,南朝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得到了提升
②曲辕犁得到广泛使用
③北民南下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C。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故选C项。;4.(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东晋时,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浙江慈溪县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这说明东晋时期农业发展得益于()
A.社会局面的稳定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水利工程的修建
解析:选D。材料中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各地的水利灌溉工程,而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稳定、北民南迁、生产工具,排除A、B、C项。故选D项。;5.(2024·安徽安庆三模)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形势图,它们的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析:选D。根据地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直到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才结束了割据混乱局面,这反映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故选D项。;6.(2024·安徽六安一模)《齐民要术·序》记载:“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材料反映了贾思勰的思想主张是()
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
C.轻农轻商 D.重农重商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舍本逐末,贤哲所非”体现了重视农业的思想;“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说明对商业有所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