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docx
文件大小:39.27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3.52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近效期药品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品过期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药品的采购、储存、养护、调配、使用等环节。

二、职责分工

1.药剂科

-负责制定和修订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清查,统计近效期药品信息,建立近效期药品台账。

-对近效期药品进行催销,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药品的退货、换货等工作。

-指导和监督各科室对近效期药品的管理。

2.采购部门

-根据临床需求和库存情况,合理制定药品采购计划,避免过度采购导致药品积压过期。

-优先采购近期生产的药品,对于效期较短的药品,在采购时应充分考虑使用量和有效期,确保在效期内使用完毕。

-负责与供应商沟通协调,及时处理近效期药品的退货、换货事宜。

3.仓库管理部门

-严格按照药品储存条件要求,妥善保管药品,确保药品质量稳定。

-对近效期药品进行标识管理,在货位牌上明显标注近效期药品字样,并注明效期。

-定期盘点库存,发现近效期药品及时通知药剂科。

4.临床科室

-临床科室应合理使用药品,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药需求,适量领取药品,避免药品积压过期。

-医护人员在调配和使用药品时,应注意查看药品效期,对近效期药品应优先使用。

-发现近效期药品及时反馈给药剂科,协助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三、近效期药品的界定

1.一般药品,其剩余有效期小于6个月的界定为近效期药品。

2.效期较短的特殊药品,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等,根据药品特性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近效期的界定标准,一般剩余有效期小于12个月的界定为近效期药品。

四、近效期药品的采购管理

1.采购人员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药品的有效期,结合临床需求和库存情况,合理安排采购数量和时间。

2.优先采购近期生产的药品,对于效期较短的药品,应根据实际使用量和效期进行采购,确保在效期内能够全部使用完毕。

3.在采购合同中,应明确药品有效期、退换货条件等相关条款,以便在药品出现近效期等问题时能够及时与供应商协商解决。

4.采购人员应及时跟踪药品的到货情况,对于近效期药品,如发现有质量问题或效期不符合要求,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办理退货或换货手续。

五、近效期药品的储存管理

1.仓库管理人员应按照药品的储存条件要求,将药品分类存放于相应的库区,确保药品质量稳定。

2.对近效期药品进行标识管理,在货位牌上明显标注近效期药品字样,并注明效期。标识应清晰、醒目,易于识别。

3.定期对近效期药品进行盘点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药品的外观质量、包装完整性、效期等。如发现药品有变质、损坏等情况,应及时清理并记录。

4.根据近效期药品的性质和特点,合理调整储存位置,对于容易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的药品,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影响。

5.近效期药品应单独存放,与其他药品分开,避免混淆。同时,应按照效期先后顺序排列,便于管理和发放。

六、近效期药品的养护管理

1.养护人员应定期对近效期药品进行养护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药品的外观质量、包装完整性、效期等。如发现药品有变质、损坏等情况,应及时记录并报告药剂科。

2.根据近效期药品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对于易氧化、易潮解、易挥发等药品,应加强温湿度控制,采取密封、遮光等措施。

3.对近效期药品的养护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效期、养护时间、养护人员等。养护记录应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4.养护人员在养护过程中发现近效期药品有质量问题或效期临近过期时,应及时通知药剂科,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七、近效期药品的催销管理

1.药剂科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清查,统计近效期药品信息,建立近效期药品台账。台账内容应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效期、生产厂家等。

2.根据近效期药品台账,对近效期药品进行催销。催销方式包括电话通知、书面通知等,通知相关科室尽快使用近效期药品。

3.各科室在接到催销通知后,应积极配合药剂科,合理安排药品使用,优先使用近效期药品。如因特殊原因无法在效期内使用完毕,应及时反馈给药剂科。

4.药剂科根据各科室的反馈情况,对近效期药品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确实无法在效期内使用完毕的药品,应及时与供应商协商退货或换货事宜。

八、近效期药品的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