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制度.docx
文件大小:42.37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6.42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提高维修质量,确保维修车辆的安全运行,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汽车维修企业内所有汽车维修业务的质量管理。

3.基本原则

维修质量管理制度遵循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汽车维修的标准和规范,确保维修质量符合要求。

二、质量管理职责

1.质量管理部门职责

-制定和完善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负责维修过程的质量检验和控制,包括进厂检验、过程检验和竣工检验。

-对维修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踪落实。

-收集、整理和分析维修质量数据,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维修质量情况。

-组织维修人员进行质量培训和教育,提高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

2.维修人员职责

-严格遵守汽车维修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维修质量。

-认真进行维修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检查维修设备和工具是否完好,材料和配件是否符合要求。

-在维修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维修质量。

-积极配合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维修记录和数据。

-对维修质量负责,如因自身原因导致维修质量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

3.配件管理人员职责

-负责采购符合质量要求的汽车配件和材料,严格把控配件的进货渠道。

-对采购的配件和材料进行验收,确保其质量、规格和型号符合要求,并做好验收记录。

-建立配件和材料库存管理制度,保证配件和材料的存储质量,防止损坏、变质等情况发生。

-定期盘点库存,及时清理积压配件和材料,确保库存配件和材料的质量状态良好。

4.设备管理人员职责

-制定和执行汽车维修设备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定期对维修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故障,保证设备精度和性能符合要求。

-负责维修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报废工作,确保设备满足维修业务发展的需要。

-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正确使用设备。

三、维修质量控制流程

1.进厂检验

-维修车辆进厂时,接待人员应询问客户车辆故障情况,并填写车辆维修登记表,详细记录车辆信息、故障现象、客户要求等。

-维修人员对车辆进行外观检查,包括车身、漆面、玻璃、轮胎等,如有损坏或异常情况,应在车辆维修登记表上注明,并告知客户。

-质量检验人员对进厂车辆进行故障诊断,确定故障部位和维修项目,并与维修人员沟通维修方案。对于重大故障或复杂维修项目,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会诊,制定详细的维修计划。

-核对车辆维修登记表上的维修项目与客户要求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及时与客户沟通确认。

2.维修过程检验

-维修人员按照维修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维修作业,每完成一个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件的更换,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自检记录,提交给质量检验人员进行专检。

-质量检验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应不定期进行巡检,对维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维修工艺是否符合要求、配件和材料的使用是否正确、维修设备和工具的操作是否规范等。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

-对于维修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或需要调整维修方案的情况,维修人员应及时向班组长或技术主管汇报,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质量检验人员参与方案讨论,确保维修质量不受影响。

3.竣工检验

-维修作业完成后,维修人员应进行全面的自检,确认维修项目全部完成且符合质量要求后,清理车辆,将车辆维修登记表和自检记录提交给质量检验人员进行竣工检验。

-质量检验人员按照竣工检验标准对车辆进行全面检验,包括车辆外观、性能、安全装置等方面。检验内容主要有:

-外观检查:检查车身修复部位的平整度、漆面质量、缝隙均匀度等,确保外观无瑕疵。

-性能测试:对车辆的动力性能、制动性能、转向性能等进行测试,确保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规定要求。

-安全装置检查:检查车辆的制动系统、灯光系统、喇叭、安全带等安全装置是否正常工作,确保车辆安全性能可靠。

-故障排除验证:对报修的故障进行复查,确认故障已彻底排除。

-竣工检验合格后,质量检验人员在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