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97.195
CCS
Y88
NMSP
内蒙古标准发展促进会团体标准
T/NMSP19—20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鲁剪纸
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KailuPaperCuttings
2024-11-04发布 2024-11-04实施
内蒙古标准发展促进会 发布
T/NMSP19
T/NMSP19—2024
PAGE\*ROMAN
PAGE\*ROMAN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标准发展促进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开鲁县职业中学、开鲁县文化馆、开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颖、胡楠、余常铭、杨子文、朱宏伟、石兆鑫、张铎、刘世栋、腾吉思、徐杰、刘金会、王楠。
引 言
开鲁剪纸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开启了剪纸艺术的先河。
开鲁剪纸在总的大方向上反映出来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剪纸的内容和表现上面也是十分丰富的。在剪纸的体现上主要运用了羊、马、牛、骆驼、鸡、鹅、兔等形象,有象征吉祥意蕴的符号纹样,有象征吉祥意蕴的花草动植物等纹样,有些图案还象征了自由农耕游牧的场景。
由于各种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和剪纸工艺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开鲁剪纸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民间艺术同质化日益严重,运用包括法律、标准化等多种方式有效地保护开鲁剪纸。为保护开鲁剪纸特有的文化和艺术特征,特制定本标准。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相衔接,对开鲁剪纸现有研究、挖掘、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以当前为着眼点,历史地、客观的还原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T/NMSP19
T/NMSP19—2024
PAGE
PAGE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鲁剪纸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开鲁剪纸的术语和定义、题材、类别、纹样和色彩、创作、制作条件、制作技艺、传习、剪纸作品收藏和保护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开鲁剪纸的创作、制作和传习,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开鲁剪纸(Kailupapercuttings)
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的墙花和窗花艺术,以大红纸、宣纸等为原料,以阴刻和阳刻结合,采用镂空技艺和勾连技法,经手工剪(刻)而成的剪纸艺术品。
阴刻(Incisedcarving)
以面为主,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把图形的线剪去,留面去线。
阳刻(Carvedinrelief)
以线为主,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凸形,把图形的面剪去,留线去面。
镂空(Hollowout)
线条之间相断裂,在视觉上造就透空和缺失的感受。
窗花(Paper-cutsforwindowsdecoration)
贴在窗户纸上(或玻璃上),图案较小,题材以花卉等为主的剪纸。
传习(Passingonknowledge)
传授和学习知识和技艺。这里指系统地传授和学习开鲁剪纸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题材
花草动物
花草动物是开鲁剪纸的重要内容,涵盖了花草树木、牛、羊、马、骆驼、鸡、鹅等动物以及诸多吉庆题材,如动物题材最常用的北方游牧民族牛、羊、骆驼外,还有狮虎鹿象、龙、凤、麒麟、鱼等;植物题材有榆树、牡丹、莲花等。
人物及器物
常用的人物题材有神话人物、戏曲人物
生产生活
在花鸟动物、人物题材基础上,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创作出的题材形式,比如牧民农耕场景、蒙汉团结、套马、挤牛奶以及表现戏曲故事的,内容拓展到草原畜牧,古典文学名著和神话传说人物。
类别、纹样和色彩
类别
开鲁剪纸按用途一般分为窗花和墙花两大类。
纹样
纹样元素样式包括但不限于万字纹、花朵纹、祥云纹、鱼鳞纹、钱币纹、寿字纹等多种。
色彩
开鲁剪纸以单色为主,最常用的色彩为大红色。
创作
创作原则
与本地民间习俗相结合,一切源于人民生活和感受,借物寓意、寄物抒情,做到图必及意,意必吉祥。
创作风格
独创的艺术语言,表现题材丰富,装饰风味浓烈。
灵活多变的构图形式,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
独特的造型方法,写实兼写意。
静态的画面,动态的感受。
作品特点
纯朴古拙,线条粗放,造型洗炼,形象夸张,风格粗犷。
制作条件
工具
概述
常用的剪纸工具有剪刀、刻刀、铅笔、熏具、针线等。
剪刀
宜使用刀刃较短,刃头尖锐的剪